2010/01/17

以色列鷹派抬頭 奧巴馬束手無策

當全球的視點聚焦中美角力及海地大地震時,傳統熱點的中東地區又逐漸佔據國際舞台,剛過了的這個星期,中東上演了一齣帶黑色色彩的外交風波,事緣土耳其電視台播放了一部電視劇,被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醜化以色列,於是傳召土耳其駐以大使表達不滿。這本來是正常的外交接觸,但以色列副外長阿亞隆在會見土耳其大使時,安排給對方的座位明顯矮一截,桌上也沒有擺放土耳其國旗。這一不合外交禮儀的事件公開後,引起土耳其強烈抗議,認為是刻意羞辱。第二天,阿亞隆發表聲明,承認他對待土耳其大使的態度欠妥。

這場外交風波放在戰機轟炸坦克出動的中東地區衝突背景下,表面是一場小風波,但由此折射出來的中東死結,反映中東這個國際舞台的幕後玩家美國對中東局勢的無力感。

土耳其是一個與西方關係極佳的伊斯蘭國家,是美國主導的北約成員之一。土耳其位處北約南翼,扼守歐亞咽喉生命線,戰略位置險要;美國和蘇聯在60年代古巴危機時,解決衝突的其中一個建議,便是牽涉到美國在土耳其的飛彈。土耳其親西方政權一個接一個,但卻能與伊斯蘭世界保持友好關係,更與以色列軍方多次進行聯合演習,這種微妙的「左右逢源」成為國際關係美談。

外交小風波 突顯強硬作風

土耳其和以色列關係轉差,見於去年一月,當時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與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就以軍出兵加沙激辯,之後突然拂袖而去,以色列有人認為連溫和的佩雷斯也遭此對待,視之為奇恥大辱。數星期前,以色列外長利伯曼推動名為「民族驕傲的外交政策」,阿亞隆對土耳其大使的做法,便是這種鷹派政策的反映。一葉知秋,「民族驕傲的外交政策」是以色列溫和派退居下風、強硬派抬頭的風向標,更是美國影響力開始減弱的證明。

奧巴馬上台後,把解決中東死結列為外交上的第一優先,他的幾次公開講話,都向伊斯蘭世界表達要改變中東僵局的決心,這也是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其中一個原因。奧巴馬起初很能抓住核心,確認中東局勢關鍵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如果解決巴勒斯坦立國問題,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敵意便會大減。

這裏頭有著連鎖關係,那就是一旦解決以巴僵局,伊朗問題也會有可能順利解決。眾所周知,伊朗近年高調擺出與美國對幹的姿態,是因為伊朗抓住「以巴死結核心在於美國」的矛盾,藉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的針鋒相對,從而提高本身在中東的地位。因此,伊朗的講話愈來愈激昂,甚至有「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這些話;同樣,在阿富汗被推翻的塔利班政權可以捲土重來,也和反美和反以色列情緒有直接關係。因此,以巴死結一日未解決,巴人的貧窮現象持續惡化,中東和平仍然無望,以色列和其他國家的大衝突小風波,仍會不絕上演。

內外壓力重至 奧巴馬指揮棒失靈

奧巴馬本來的策略是以色列停止在佔領區殖民並從區內撤軍,允許巴勒斯坦人建國,這套策略連同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和解決伊朗核問題一併包括在內。但是結果並非如美國人設想那麼美好,美國內部親以色列的壓力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必須繼續擔任主導角色的外交戰略,令他在以巴僵局上沒有多大的解套空間。另一方面,以色列內部的鷹派亦看到奧巴馬的指揮棒失靈,奧巴馬曾經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擺出強硬姿態,但內塔尼亞胡看穿奧巴馬不可能頂住美國國內親以色列勢力的逼迫,更看穿美國不可能因此放棄中東的主導權,遂視凍結殖民區的建議如無物。去年二三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和特使來回以巴穿梭,企圖說服各方接受美國的安排,可是以色列一步不讓,結果到了去年底,連精力充沛的希拉里也無法達成目標,只得宣布美國認為以色列增設殖民區的做法沒有錯。

猶太裔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過,以色列沒有外交問題,只有內政問題。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以色列從不必顧慮外交上的觀瞻,因為四周都是敵人,談不上外交往還。這是七十年代的評論,卻到今天踏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還管用,從以色列和土耳其這場外交風波看到,以色列不會介意外交上四面樹敵,連美國這個老大哥也開始不賣帳。中東前景實在難以令人會有樂觀的期盼。

(retrieved from Mingpao, 2010/1/17)